| | 栏目 学术论文 | 阅读

“阴阳”词考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案:这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天地是古人类所知的最大的阴阳实体。从最大的阴阳实体论阴阳性质,有大阴阳囊括所有小阴阳的意思,也算高明之举。但说不清楚何以阴在阳前,固定地称“阴阳”,而非“阳阴”。难道是先有地后有天?这说不通。只有从天地的起源角度,才能说清楚何以阴在阳前。

        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这还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但从语言语音学的角度,我们不妨大胆的设想:

       旧石器早期,猿人刚从猿进化到人类,发声器官还不发达,大脑控制发声器官的能力也很差,为了相互协同捕猎,需要语言。人类说的字由音节组成,中国话的字是单音节,说话时把声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发声母音的时候气流在口腔中要分别受到各种阻碍,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发音比较困难,因此可以推断,人类最初的语言没有声母。没有声母的音节就是零声母音节,所以,人类最初的语言可能是零声母音节。零声母音节中,发y音的时候,实际上是发yi音,舌位在前,运动舌尖比较容易。所以猿人开始说话是从发yi音开始。最初的语言可能只有“yì”、“yí”和“yī”。开始时是“yī”表示天,“yīyī”表示“地”;后来逐渐地用“yī”表示一切与天的性质相近的事物,用“yīyī”表示一切与地的性质相近的事物。逐渐地他们用“yī”和“yīyī”表达他们认知的一切事物,例如昼和夜、暑与寒、晴和雨、公与母、好与坏、是与非、我和他、虎与鹿,变与没变,来与去等等。“yī”就是后来的“一”,“yīyī”就是后来的“一一”或者“二”。一是奇数,二是偶数。很可能,这就是后来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的由来。阳表示一切与天性质相近的事物,阴表示一切与地相近的事物。很可能这就是阴阳的含义。

        《吕氏春秋·察今》: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这与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有关。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

        “无极”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飘荡的水汽。“太极”即圆心,而圆心的出现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地”。“天”和“地”就组成了“世界”(请参考百度百科词条“昆仑”)。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而有了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状态——“混沌”)。所以“阴”在“阳”前。



节选自爱好者入会论文


本文地址: http://www.ahlizhiyi.com/lunwen/2014060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