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栏目 学术论文 | 阅读

我读“太极图”


 

       我读《易经》,已有些年头。每每开卷,常读常新。每读《易经》,首先入目的是太极图。
       初读太极图所得印象,首先是一个同心圆,圆中有阴阳鱼,二鱼中间有“S”形曲线一条,四周则配有八卦。总之,是一张二维平面图、一张易理的机械示意图。此图,有中心、有边沿。阴阳鱼也反向对称。按说这不符合《易经》的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精气为物”“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基本精神与客观实际。通过学习领会易理,再用易理来审视太极图,发现太极图逐渐发生变化。首先太极图的圆在我的头脑中已不是正圆,而是以椭圆为基础的不定型圆。这个圆的阴阳鱼也不是等大,也不是对等,而是相互融通的“负阴抱阳”的阴阳一体。太极图也由平面变得有了厚度、高度,由二维长、宽的平面,变化为三维长、宽、高的立体。由定式,变为不定式,由静止变为运动,由一面对我,变为旋转前行。这种认识的变化,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易理,由此去认识客观世界。
      一、太极图里本无八卦图
      当今的太极图,是内有阴阳鱼,外有八卦的同心圆。其实,这不是太极图,而是太极图与八卦图二者的合图。本来,太极图里并无八卦图。掺和了八卦反倒使太极图由动静兼态的活图,变成了机械静止的死图。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太极观念的认识。隋唐之前,只有太极理论,没有太极图象。太极图一词并图的出现,始于宋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这是“太极图”一词的源头。至于是否此图为周氏所画,尚不得而知,然而,既便是周氏的前人所绘,也不会早于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隋唐大一统之后又一个混沌乱世。正象天地未开的无极世界。人们企盼重开天地,再造万物,重铸辉煌,太极图的出现,反映了这样一种社会心里。应该说明的是,经众人多方考证,已经证实,宋辽金元时期的太极图,既无什么阴阳鱼,也无八卦图,而是由四个演化阶段合成的“天地生成图:上有一圆,表太极或无极,下有阴阳两半圆,表天地拟或动静、男女。再下为五行图,最后为乾道生男,坤道生女图式,意为有了人类世界。今天的阴阳鱼,八卦(暨六十四卦)图等,乃宋人朱熹的“杰作”,当时,朱虽把阴阳鱼和八卦配套于太极图,但人们在由宋辽金元却只是以阴阳鱼配入太极图,而拒不把八卦图掺入。元末明初,黄道周将古代的天园地方观念,引入了八卦图暨六十四卦图。使明清之后,出现了太极图暨八卦图等的大掺和,出现了太极图中阴阳鱼和八卦图喧宾夺主的现象,也就湮消了太极图所表达的太极易理的真义。
      二、宋元时期太极图
      根据易学家主流的意见和共识,太极图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依据《易经•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诸语,吸取道家象数之说而画的。它代表了宋代理学对于世界形成,万物始终的一种看法。此图一直传至元代。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系辞上》),语言的表现能力是有限的,而图式的表现能力更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图式,会造成无限遐想余地,遐想对原意又作了演绎式扬弃。
      宋周氏的太极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上部的圆。 此圆名无极。此圆的半弧为实线,半弧为虚线,意为有边也无边。意谓无极在有无之间。但后人不解其意,都画为实线,违背了本意。
      第二部分为中心一点,其外围的三个同心圆,分别阴阳各半。中间的白点意为又一同式内在结构,此即太极生于无极,太极内又有太极。而此太极为总太极的一部分。三个同心圆实代表多个同心圆,每圆半白半黑,白则为阳,黑则为阴,此即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阳即乾坤,此即开启了易的生生不息的大门。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易•系辞》)。乾坤即天地,开天辟地,万物始生。
      第三部分为五行图,表示两仪生四象即四种属性的物质,木、火、水、金,而土居其中,总称五行。五行虽有五,土却隐其中,位于四方的则是木、火、金、水,此即四象。五行的相生图式似阿拉伯字母的“8”字。第四部分又把五行“8”字画作双圆相联,标明图意,“乾道生男,坤道生女”,即乾生三男,坤生三女,意谓人类始生。乾坤为父母,再加六男女,组成一人群系列,总称为八卦。
      三、明清时期太极图
      宋代主要崇尚道教,再加程朱理字的“理性”思维。其太极图的设计比较缜密。明代主要崇尚佛教,佛学的“空灵”思想和佛家法轮的转动观念,使太极图大变:明初赵撝谦把朱熹的转动感的阴阳鱼充作了太极图的主体,又把八卦图也附列于上,使宋元的四级一体太极图变为单体。这样处理,虽融合佛学循环往复和易学生生不息的精神,但太极生两仪,即空圆生阴阳(鱼),两仪生四象却少了这个环节,四象生八卦,好象八卦在此,但如何化生,却标示不明。倒是阴阳鱼给人以动感,读起来容易产生厚重感,有利于把太极视为为一个运动的立体的客观实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双鱼间的这个大“S形”,它既标示着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顺序,也标示着乾道生男、坤道生女、阴升阳降的阴阳运动规律。但不可饶恕的错误是,此阴阳鱼太极图,只适用先天八卦在此附列,而一些人硬把后天八卦附列于太极图阴阳鱼周围,这就毫无意义,甚至牛头马尾了。更使人哭笑不得的是明末清初的艺术家们,把明代出现阴阳鱼配八卦的太极图,安在了三国时诸葛亮以及商周时姜子牙的仙衣上,更可气的是,三国时,道教是叛乱群众组织,诸葛亮怎会以叛乱者(道士、山人)自居。商末周初,姜子牙时,还无道教,也无道家,他这个老道是怎么来的,至于太上老君也是什么老道,那就纯粹不仅是小说家言,而且是仙话佛话了。
       四、太极图的基本原理
       不论是宋代周氏、明代来氏,清代胡氏以及现代双鱼式太极图,每一张太极图,所反映的都是中国版的“创世纪说”。创世纪说既世界生成说,说到底,这是个世界观问题。宋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虽仅249字,它所反映的是宋代理学对于世界形成、万物始终的一种看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理论范畴,是一种理(精神)在气(物质)先的“先有规律(精神)后有物质”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朱熹在《答黄道夫》中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万物之具也。”明代的来氏太极图,以双圆和阴阳二气组成,中心圆为理,为精神,为规律,支配其周围的阴阳二气(物质、万物)。并在图下注明:“主宰者理”,凸显了唯心主义卫道士的心态和理念。然而,朴素唯物主义者则把“气”看成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物质实体。《周易》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是说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消长变化是万物根本规律,从而确立了中国特色的二元一体论唯物世界观。“堪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媲美”(阎兴华《我学周易》)。然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比周易的阴阳化生论晚了几千年。
     《易经》的所谓“仪、象”都是指“气”。《易•系辞上》:“精气万物,游魂为变。”汉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宋张载也说:“凡象皆气也。”所以,我们学读周易勿忘一元二气四象八卦等,都是气的运动变化。那么,易经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便可理解为,太极这一浑元之气,通过孕育,就变化为两种对立统一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互相作用,又生成成倍的类似的物体,这些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斗争的各种物体就生成了万千世界。这里我不提一、二、四的倍数、积数,因为数是死的,而发展变化是活的,是丰富多彩的。这样说来,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之气。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言,它是清浊未分之前的最原始原气。而众多的“太极图”所画,都是“易经图”,是“易有太极”并且太极又生长变化的世界形成图,而太极只是这一变化的根。所以,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太极图?要重新认识。
       五、抽象的太极图
       扑朔迷离太极又名太一、或泰一、或太乙,是万物本原,是道家的“道”,是宇宙的初始状态,是思想家认识客观事物的出发点。严格的说,已生成天地(阴阳)的两仪图已非太极图。“太极”是“两仪”之母,至于四象八卦更是太极的儿孙,与太极本身已不相干。那么,什么是太极?顾名思义,太者,极大、极高的意思。极,是发展过程的终端,出发点或终结点。正如南极、北极。极又是标准、模式、规范。正如郭沫若词:“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所以,太极指“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充满空间的最原始的物质一气。繁体字写作“氣”,古体字本作“气”,今又简化为“气”。气《说文•气部》解释:“气,云氣也。”是说,气是象云雾一样的物质。把表示象云雾形态的“气”再加上“米”字,表示这种气充满四面八方整个宇宙。段玉裁为《说文》作注:“气、氣,古今字。自‘氣’字为云气字,乃又作‘ ’为 氣字矣。”近代又增造了“汽”(滊)为汽车之汽。今一律减化为“气”。历史上道家把“气”看成是有生命的活力之气,于是,为表此气的生活活力又似有似有,于是创造“炁”这个气字。“炁”上为“无”,下为“火”,会意为看不见、摸不着,却活力十足,为动力之源。于是,“气”成为生成万物的原体的文字符号。 那么什么是太极图,太极的图象,首先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一个“点”,这个点只有位置,没有边沿,只有质量没有重量,只有运动,没有静止。然而,这样的图象是无法画的。但如果体现此点的运动轨迹,却可以用“——”来表示,即这一物体由此及彼中间运行轨迹为“——”。这就是“道生一”。然而,这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而是表示可测可见的物体的整体的“一”。即这个一,实为三维立体,不妨视为不规则圆形。这个“一”,既有位置又有体积,并非横道一划,而是浑圆整体。如果你硬看成这是两个端的连线,也务必认为连线仅是其运动轨迹。然尔,物质的运动形态,或形式,都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所以道家称太极为太乙。乙弯曲之意。太乙,极大的曲线。这种曲线,横看似起伏不定的“浪线”,纵看是循环往复的螺线,所以既弯曲又循环,太极的图式可以画为圆。但这个太极圆,因为成系统呈层次地存在于时空之中,所以虽为三维,但长、宽、高又不可测的似有似无的太极圈(太极图),不能用实线来画,只宜用虚线表示。现代太极图,用阴阳鱼来表达,虽很形象却也失真,因为已成朗朗的双鱼之图,已非太极图,而是太极所生两仪(阴阳、天地)之图,儿虽似母,却根本不是母。  
       近来在因特网上拜读今人新创《郭氏太极图》。郭氏苦研易理,集前人之大成,创立新图。此图对解释易理颇有见地。但在表现太极上,还不敢恭维。须知万物亘古一理,越是原始的东西越简单。本来就“道可道,非常道”“佛不可说”,而你越用复杂的固定的图式去表达极简单又变动的太极这一原始混沌之气,本身就违背了大道的本意,扭曲了太极的本象。
      六、实体可测“太极图”就在身边
      马克思主义的学风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太极图虚无飘渺,深奥玄妙,很欠直观。魏晋玄学家称《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周易》中的太极更是玄中之玄。今文之所以认为其玄不可测,主要是人们的认识,游离不定于客观唯心与机械唯物之间。秦汉隋唐研究易经的人多以机械唯物论论之,认为“气在象先”,宋元明清则多以客观唯心论论之。认为“理在气先”。我们只要坚持唯物辩证观点,就不难看出,所谓太极,就是化生万物的原种,就是事物发生初始的尚未展现的初始状态。至于太极再生两仪,再生四象,再生八卦,这就是事物演进过程拟或类似宇宙大爆炸,原子链式分裂,由始至终,循环往复,都是物质的运动。
       有一道家歌偈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玄妙:
       铁牛耕地种金钱,石刻儿童把线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白发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指天。
       休道此玄玄未尽, 此玄玄外更无玄。

       这首诗说,对待深奥的道理,要从象铁牛耕地,儿童穿线这样的生活现实中去寻找去认识。种田人劳动的第一步就是种下“外圆内方,涵盖天地的‘金钱种子’。”我们看到的所种的“每一粒粟”都内藏着大千世界;就象一口只容半升水的小锅子,里面煮的东西也蕴含着千山万川的信息。说到道教(老子)佛教(胡僧)其宗教道理,都不过是天地、阴阳的生长变化。这一点理会了,就没有比这更玄奥的东西。
      我们说到太极,其转动不就像陀螺吗?其有无之间,不就像旋风吗?其园形转动,不就是阴阳二气(力)使然吗?就“其大无外”说,洋流往复、风带循环,地球的磁场、力场造成的磁涡旋的存在与运动,大到太阳系太阳带动九大行星及慧星和无数小行星的存在与运动,以及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那是一个更大的太极。其大无外,银河系又是更大的总星系的组成部分。其小无内,人体本身即一太极,而每一器官又为小太极,再小到每个细胞,每个分子,每个原子等,无不是各层级的太极现象。宇宙万物(大小太极)的运动变化规律是有序的,最基本的定式就是阴下阳上,阴升阳降,正如八卦中的“S”形或五行中的“S”形。按阴升阳降的原理,“S”并非单向曲线,而是由两端(阴极、阳极或坤卦与乾卦一个向上发生(升),一个向下(降)发生,至中间而融合交汇的合二而一。)宇宙、天地、太极就象一个鸡蛋,地(坤)就似蛋黄,天(乾)就似蛋清,精子与卵子的合体中心就是蛋胚。阳(蛋清)消阴(蛋黄)长变成小鸡。这是宇宙全息的一个代表物。太极的运动,正如流体的阴升(进)阳降(退)变成涡旋。流体的涡旋(电磁涡旋、洋流涡旋、风带涡旋、云系涡旋、大气环流、水中旋涡、旋风如:飓风、台风、热带气旋、一般旋风等)在北半球都是逆时针向转动,而在南半球都呈顺时间方向转动。不是流体,就是所有藤蔓植物也是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攀升,而地球南半球则相反。当然这是一般规律。特殊时,藤蔓也可在北半球顺时方向攀援,但这是因外力阻挠而暂时。无外力干扰后又恢复逆时针方向。旋风也偶尔顺时针方向旋转。但一但由逆变顺,必定消散解体。这种阴阳对待,相反相成,波浪前进,螺旋上升、阴升阳降的每个层次的个体,都是一个个大小太极。根据太极这一化生规律即宇宙全息律,可以使我们预知未知的世界其基本运行状况。
       七、何谓太极
       按《周易》生生不息的原理,太极本身是无极这一更高极太极所生的一仪。物极必反,无极等于是有极,不但是有有极,还是总太极。其上还有“总总太极”。正如太空众多星系浩瀚无际,但统属于总星系。而太极(如太阳系始生)在此,只是某一事物(如太阳系)的初生未成阶段,而它生长的两仪又不妨看成为新的次生太极,“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不过是所生之所生。正如宇宙大爆炸,拟或太阳系形成。这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生生不息,变动不居,体现中正恒定的宇宙总规律的每一物体的初生就是太极。
       太者,高也,大也,深也;极者,顶点也,准则也,生生日新也。《易•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史记•礼书》解释三极:“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人者,中之极也。”是说“极”为顶点,为最高地位。其实太极也是《易》的总纲。《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郑玄注:“极,中也。商邑……仍四方之中也。”汉《太玄•玄图》:“摧上万物,天地舆新。”晋范望注:“摧,极也。极,出也。出上万物而长于天壤之间,莫不始新也。” 太极一词的诞生,生于《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这个“太极”就是《周易》的根本、中心和原动力。“太极”一词,原本“大极”,就是“大法”、“准则”。《墨子非攻下》:“禹既己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里的“大极”就是国家大法,人们行为准则。《周易》的太极即学习《周易》的法则。学习《周易》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相辅相成。正如《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一文,吕洞宾先生难黄龙长老道:“铁牛耕地种金钱,石刻儿童把线穿。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白发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指天,休道此玄玄未尽,此玄玄外更无玄。”那黄龙长老答道:“自有石板种玉钱,此先毫发不曾穿。一粒能化三千界,大海还须纳百川。三冬炉头喷猛火,六月水底纳凉天。谁知此禅真妙用,此禅禅中又生禅。”道家的偈语说的是大合小,用图来表示,就是圈中一点。佛家禅语说的是小合大,用图表示即圈外一点,一个是一生道,一个是道生一,其实这即是太极图。     
       用这一太极原理,审视我们自身,每个人都是一个太极。每个身体又可分为内脏和躯体。内脏为阴,躯体为阳。内脏又可分为脏和腑,脏为阴,腑为阳,每个脏又可分为本体部分和内分泌部分,前者为阴,后者为阳。内分泌部分又把各脏腑联成一个总体系。此即大小太极。就针灸术而言,人的经络统分为阴经和阳经两部分,任脉统阴经,督脉统阳经。此也太极生两仪。阴经又分为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此即两仪生四象。手足三阴经加手足三阳经, 共为六经,六经加督脉和任脉又合为八卦之数。任脉督脉初分之态,就是太极。以次每一阴阳初分之部分又是一小太极。就人体胚胎发育学而言。原生胚即太极,即受精卵,即精子卵子的合子。然后由一点(一个原生细胞)分化为桑椹胚,此一阶段的胚胎即太极态胚胎。以后又分化为“管子”(腔肠胚)即已生两仪。此已越过太极状态,至于再生“杈子”(内分五脏,外分四肢)更非太极阶段。不过,每个“管子”“杈子”的初生又是次一级的太极,不妨称人的各器官太极,而绝不能称“人的太极”了。
       无极和太极是什么关系?
       根据古典朴素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真正的“无”是不存在。即宇宙间没有绝对真空。所谓“无”是“有”的无限积累。所谓“无极”是“太极”的巨大发展。量变是质变的积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物极必反”,引起质变,由原物体的生长到消亡,消亡的同时又是新物体的产生。所以,无极即消亡的原体,太极即新生的新体。正如种子,它既是某种原植物的果实,又是一株新苗的始生体。从这个意义上就,无极是不存在的。无极就是太极。




本文地址: http://www.ahlizhiyi.com/lunwen/2013040891.html